郭杭建—以开拓型思维投入琢篆艺术创新实践2019-03-20 09:37
![]() 笔者认为;千百年来,"传统意义上的篆刻艺术"始终不离平面印章的传统格局,末见脱胎換骨的突破,而实际上,"篆刻"的定义其本身却并没有对我们限定过什么,那么,为什么我们要长期的进行自我索缚呢? 因此,笔者投入"琢篆"作品的创作实践过程中, 依据作品效果所需,尽可放开手脚,划、刻、琢、雕、钻、磨均可齐驱并举而综合施艺,无需刻意模仿成规,更无需为名目繁多的刀法所累。 换言之,只要能出效果,便是“刀削斧剁”又有何妨!将镌刻手法自我框限或硬行套用于某种程式内的做法是极不明智的。我远古工匠"以无法为吾法",在辅助工具极为简陋的背景条件下,不是也雕琢出无数惊世骇俗的不朽之作吗? 探讨的角度,我们也不妨将"琢篆"与“篆刻”二者依据定义基本元素做一些横向比较 ; ![]() 孤石随形延展布篆朱文深琢镂刻《看泉听风》 ![]() 随形折转布篆侧悬朱文深琢镂刻《大隐之道 心在桃源》 首先:布篆范围及章法格局上,原有篆刻作品(简称"传统印章模式")多师法秦汉印气息,千百年来, 蹈乎规矩之中,然工致谨严每有过之,虽也得古拙之趣却失之于灵动疏秀,且"布篆经营"仅限于印章底平面,格式陈旧,拓印后印面效果与普通民用私印布局相近 、极易混淆,未能充分展现篆书神采,是以难破难立,沿袭至今。 ![]() 孤石随形穿凿式布篆朱文深琢镂刻《万里江山万里云》 "琢篆"作品强调"随形布篆、多维展现",布篆取向拟"远离传统、推陈出新",以获取"多面柔合、多点展示"的立体效果,强化古篆文字清刚掘朴的厚重感、体量感并且兼顾了随形生发及在多维空间演绎出的无穷变数。由于施艺范围多向伸拓展,为创作者提供了无限发挥的广阔天地。 ![]() 戈壁石随形布篆朱白文深琢镂刻《斜阳西风》 ![]() 齿牙化石随形布篆朱文镂空雕《地老天荒》 其次:施艺手法上,原有印章模式的镌刻刀法以作品完成后观察,其立面效果与浅浮雕相近,深度多以满足2毫米之内即可,盖因防止抺蘸印泥钤拓印文时不会被残余印泥填埋笔划空隙为宜,虽也时有多种约定俗成的用刀规则可依,而入石往往是浅雕薄刻以至刀㾗未能浑厚苍劲,盖因沿袭印章模式所埋下的弊端,如不做微观刀痕比较,一般观者大多极难分辨。 ![]() 象牙牙圈材质弧形连笔布篆朱文《标新立异》 “琢篆"作品则旁征博引、广取多种传统治石手法为我所用,或雕镂或琢刻,磨、切、凿、刮并举,在随机组合、融合运用中衍生出新意。其成形的作品似能汇集浮雕、镂雕、圆雕、漏雕效果于一体,极大限度的提升了篆书圆润饱满的立体效果,丰富了字体的形体结构,尽显朴拙斑驳之趣。 而少量融入的薄意浅刻手法可与篆文主题实现"作品意境的相互提携",以增加作品的可看性。 综上: "琢篆艺术"不再注重传统的篆刻以拓出印面为主要展示手段,其全方位的延展和深入力求作品的立体空间得以实现。 笔者以探索角度刊制的"琢篆无垠"系列作品"以"随形布篆"满足于多种表现形式的综合运用,在尽可能遵守篆写规则的前提下进行多种形态的布局排序,以求最大限度的展现出古代篆书的神韵风彩。 施艺手法上,虽也"巧掘并举"却仍然以强化"刀砍斧刴的金石气息"为重中之重。 ![]() 寿山石随形平展分隔式布篆朱文深刻《加国枫情秋红似火》 ![]() 密蜡原石随形弧形延展分离式布篆朱文镂刻《闲云野鹤》 笔者从艺近50余年,绘画之余也曾刊制闲章逾千计,多为抒发胸中逸气或应友人之嘱,然近年来,每作刊刻之时多有未穷之意以至于难以畅爽,因此,不再满足于常规印章之刻制而决意另避溪径。
![]() 人物故事转角弧形布篆朱文镂刻《冷雨敲窗》 肖峰先生就笔者书画集序言中曾写道:⋯及至中年,阅历渐宽,似有所悟,不屑平庸,逐闭门谢客,自创"枯柴缠索"之皴,状如"屈铁盘絲,乱草粗麻,或繁山復水或荒村野渡,正是树也非树,石也非石,竟在似与不似之间⋯。"先生言语之间虽是就画论画,却也是对笔者行事风格的准确写照,同时,也道出了硺篆作品为何会必然出现的因果关系。 ![]() 象牙牙圈材质弧形上翻布篆朱文镂刻《秋云笼月之局冷棋枯、英雄谁在》 硺篆系列作品相继完成之后,经海外数次展示及听取多方意见,尚有诸多改进、完善之处需要笔者做进一步努力,现将创新思路及源由陈述如前,若能在印坛中起到拋砖引玉之功效,便是求之不得之收获。而关于旧制待改的想法因是积于胸中、郁闷甚久,也是借此一吐为快,若有言辞不当之处,望业界能够予以包容并欢迎围观、讨论。 上一篇: 郭杭建—笔墨留痕“他”在路上......
|